来源 | 物联网智库
作者 | 赵小飞
—— 【导读】 ——
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的通告》,开启了虚拟运营商正式运营的序幕,但本次战场转移至物联网市场,虚拟运营商也不再是通信行业的“鲶鱼”,而是物联网领域的新宠。
昨日,工信部网站和官方微信“工信微报”发布了《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的通告》,通告决定从2018年5月1日起,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由试点转为正式商用。从2013年5月出台试点方案起,经过近五年漫长的试点,经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虚拟运营商终于迎来正式“牌照”。不过,在移动通信发展放缓的背景下,这张正式的牌照并不能让虚拟运营商获得移动通信的红利,若不想让这一牌照成为鸡肋,则未来的物联网是虚拟运营商的重要出路之一。
曾寄予厚望的通信业“鲶鱼”,并未搅动行业格局
虚拟运营商试点方案发布的时候,正处于国内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期。那时虚拟运营商曾被寄予厚望,希望能为具有较高壁垒的电信业带来一股新的力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搅动行业格局的“鲶鱼”。
2013年10月首批获得移动转售业务牌照的虚拟运营商出炉后,不少业内人士和媒体用“三大运营商新战役”、“打破垄断力量”等词汇来形容。不少分析认为,虚拟运营商的引入,传统基础运营商既担忧又有所期待,担忧的是可能会有更多的竞争对手抢食,期待的是新的入局者能带给行业一些新的变化,改变三大运营商零和博弈的困局。不少三大运营商的员工和中层管理人员纷纷跳槽去虚拟运营商,期待在这些民营企业中获得更多机会。
当时从不同运营商的动作也可以看出其对该群体的态度,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快速与首批试点企业签署协议,而中国移动则相对较慢。当时不少分析认为,由于市场地位不同,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认为虚拟运营商的介入可以帮助其更好的发展业务、拓展客户,并对中国移动形成一定冲击;而中国移动由于拥有最多用户,对于虚拟运营商分流用户有一定担忧。
不过,在这几年的试点过程中,原来运营商之间的担忧并未发生,对于通信行业格局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三大运营商手里,虚拟运营商的影响微乎其微,数家企业倒闭关门,虚拟运营商也早就没有了行业“鲶鱼”的心气。一方面用户发展缓慢且大多为低ARPU值的低端用户,另一方面由于通信行业提速降费的加速对虚拟运营商越来越不利,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合作的各类“王卡”使得批发和零售价格甚至出现倒挂的现象,盈利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去做“鲶鱼”了。
错过移动通信红利,虚拟运营商不能错过物联网红利
早在虚拟运营商试点不久,就有观点认为物联网业务应该是虚拟运营商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实际上,在过去几年中,不少虚拟运营商也在不断进行尝试,据统计,截止去年底,国内已经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虚拟运营商强势进击物联网市场。
从公开资料可以查到,多家虚拟运营商已推出了成熟的物联网业务。小米移动、联想懂的通信、海航通信、乐语通信、远特通信、民生通讯、北纬通信等已获得移动转售试点牌照的企业都不同程度推出物联网业务,部分企业甚至将物联网作为其主营业务。他们的玩法基本上可以归纳为物联网连接、物联网终端和物联网方案三种类型,不过基于其所拥有的基础电信运营商转售资源。
从手机连接到物联网连接
北纬通信是提供物联网连接业务的典型例子,该公司已发布了“蜂巢物联”品牌,整合三大运营商的物联网卡资源,给客户提供三大运营商的各种规格的物联网卡,给予客户多种灵活的流量选择,并且提供智能物联网卡连接管理平台,可以进行Sim卡管理、流量池、短信预警、账单信息和定制服务等。
不过,这种模式并不具备高度护城河,因为当前有大量物联网卡代理、分销商也会自建连接管理平台,对多家运营商物联网卡进行灵活性选择,由于物联网卡对于牌照的依赖性不高,因此可能形成激烈竞争。
基于物联网卡的智能终端
远特通信除了物联网卡和管理平台外,还基于物联网卡推出不少物联网终端,包括与高通合作推出基于NB-IoT/eMTC的追踪设备、基于LTE的智能手表、车联网终端等。这些终端扩展了虚拟运营商的业务范畴,也发挥了其通信、连接的优势。
自身优势基础上衍生出的端到端方案商
联想懂的通信作为一家虚拟运营商,近年来扩大其连接资源、云平台资源和增值服务资源等,三大运营商物联网卡、连接管理平台、应用使能平台、eSIM、物联网通信模组、开发板、多行业解决方案集成等,目前能够提供“云管端软硬一体”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政策鼓励入局物联网,产业生态构建护城河
在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移动通信转售业务正式商用的通告》中明确指出:
鼓励转售企业落实“互联网+”、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结合企业优势资源和能力,加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力度,在确保落实行业卡实名登记和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物联网行业应用等新技术新应用。基础电信企业应积极为转售企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做好网络等支撑保障工作。
可以看出,政策对于虚拟运营商发展物联网业务也是非常鼓励。当然,发展物联网业务并不是一个口号,虚拟运营商需要具备相应基因才能在数量众多的物联网企业中构建自己的护城河。正如笔者在《NB-IoT价格屠夫初现江湖,1欧元/年!》一文中指出,德国虚拟运营商已祭出一年1欧元的连接资费;近期,日本运营商软银推出了最低10日元/月的NB-IoT资费。目前已有如此低廉的资费,未来运营商的物联网纯连接收入是非常低甚至可能免费,而虚拟运营商能够获得的物联网连接收入更是微乎其微。
仅仅转售三大运营商基础物联网套餐、通过连接是无法建立其虚拟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的护城河,而虚拟运营商来源较广,有电商、制造、医疗、游戏、服装、旅游、线下渠道等各类行业,其实其所在领域的行业经验往往能成为其物联网业务的护城河。有人总结过虚拟运营商的背景分类如下:
可以看出,虚拟运营商的背景较为多样,且多为原行业“翘楚”,传统业务优势较为明显,而依托母体企业特色,进行资源整合,则可以创造性的提供该行业领域物联网产品和解决方案。实际上,已有少数企业通过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在物联网领域取得不错成绩。比如小米移动与小米生态链海量智能硬件优势互动,已达到1000万级的物联网卡发卡量,成为虚拟运营商中物联网卡发卡量最高的厂商,且推出自身eSIM技术,物联网方案应用于共享经济、车联网、智能终端、可移动设备等领域。
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开启了该群体正式运营的序幕。不过,虽然是移动通信转售业务,但本次战场已不在移动通信市场,而在物联网市场,虚拟运营商也不再是通信行业的“鲶鱼”,而是物联网领域的新宠。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