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连接
终端入云

一文看懂eSIM:是什么让运营商惊呼“狼来了”?

来源 | 雷锋网、物联网智库、物联网世界、飞象网等

全球物联网观察整理发布

 

近期关于eSIM讨论明显又多起来了,自去年GSMA发布eSIM卡远程配置规范之后,在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推动之下,eSIM卡又掀起了一股热度。

什么是eSIM


众所周知,为了提升手机空间利用率,减小手机尺寸,手机厂商想尽各种办法,比如取消3.5mm耳机孔,但是,还有一个东西也成为了手机的累赘,那就是我们经常用的SIM卡。

近些年手机卡从Standard SIM到MIni SIM、Micro SIM和苹果发布的Nano SIM卡,我们使用的SIM卡正在越变越小。

但是,仅仅变小是不够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让SIM卡的缺点显得尤为突出。如今智能终端内部的元器件排列非常紧密,每一寸空间都非常宝贵,就像北上深的房价一样寸土寸金,尤其针对智能手表、VR等可穿戴设备。

占据儿童手表大量面积的SIM卡

所以eSIM卡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eSIM卡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

eSIM卡物理上还是一张SIM卡,它只是内嵌在手机中,预装在手机组件里,可通过远程编程的方式来支持不同的运营商,或者手机可以切换不同运营商服务,用户不需将 SIM卡拿出和更换。

针对eSIM技术,一张卡里面,可以集成不同的运营商信息,从而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也就是说,你不用换卡,就可以使用不同的运营商网络。同时支持OTA技术,运营商信息可以随时写入到卡里面,真正实现全球随便使用不换卡的目的。

毫无疑问,eSIM卡是能够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对新兴的物联网市场而言,因为对百亿级别的物联网设备的网络连接将会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对于需要移动的设备,保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讯是一项基本需求。

eSIM卡相比SIM卡能够带来哪些变革


早在2014年,eSIM商用进程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启。根据GSMA的数据,截止16年7月,全球有80家主要的运营商支持eSIM的模式,其中,包括AT&T、Verizon、德国电信、KDDI、NTT DoCoMo、西班牙电信等龙头运营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eSIM技术为用户所带来的改变:

1.性能提升、更为便利:eSIM技术对于消费者而言所带来的便利是多方面的,比如:

(1)智能设备更加轻便,而且不再需要手动安装SIM卡了。

(2)消费者可以摆脱SIM卡限制,可以根据网络信号好坏、资费高低差异等环境因素,随时切换不同的运营商。

(3)对于拥有多个手机号码的用户而言,多号码管理将会变得更为简单。

(4)SIM卡插槽容易进入灰尘,剧烈震动导致接触不良,物联网部署尤其困难,而eSIM则没有这个担忧。

(5)可以更便捷地组建横跨多个运营商的物联网络。

比如一台汽车,销售、配送、分销和使用都可能涉及不同国家,如果它是在A国制造通信模块、在B国组装、销售到C国,用户再开着它在D国、E国、F国跨国自驾游,eSIM比锁定一家运营商的物理SIM卡,实在方便太多。

2.节约成本:在手机时代,我们为运营商贡献了很多的利润,尤其是国内的运营商垄断程度高,消费者在选择通讯服务没有太多的议价权,而eSIM为用户所带来的第二大好处便是成本的节约,具体表现在:

(1)传统SIM卡限制了设备的空间和设计,并增加了设备的工艺难度与制造成本,eSIM可以不再担心这些问题。

(2)由于消费者可以轻松切换不同运营商,传统的套餐计价方法将会失效。有传闻称,目前已经有公司在开发手机APP,可根据网速和资费,自动帮助手机用户切换运营商网络。

(3)用户出国旅行时,可以简单地一键激活当地运营商服务,而不再是以昂贵的国际漫游方式进行通讯。

3.安全性更高:

eSIM技术除了便利以及节省成本外,安全性能的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eSIM卡内所包含的安全信息,可用来帮助企业进行私有网络的身份验证;设备数据的远程管理、找回与删除等安全防护更加容易等等。

 

eSIM卡在物联网领域的前景


尽管手机对eSIM的需求呼声更大,但eSIM更大的受益者,其实是物联网。当前,物联网空前发展,各种可穿戴设备、人体监控设备、车联网、智慧家庭、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抄表、定位跟踪等应用如同雨后春笋般蓬勃地发展起来,对于这些智能设备而言,通信和联网无疑是基础功能,eSIM的优势更加明显。运营商采用eSIM技术,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eSIM作为智能设备功能模块的组成部分,具备可重复擦写功能,可随时写入数据以更换运营商,能满足物联网设备对通信的安全性、稳定性的高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在物联网设备嵌入eSIM卡,以OTA的方式完成运营商安全认证。用户不必再插拔SIM卡,就可以直接选用设备所在地的运营商网络,并使用当地资费以节省跨国漫游成本。

虽然手机用户想体验eSIM还遥遥无期,但是国内的运营商正在利用eSIM卡积极部署自己的物联网平台。因为对于运营商来说,物联网对成本敏感,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传统的SIM难以满足物联网设备要求,而eSIM卡则方便许多。

eSIM卡在车联网的应用

实际上,eSIM业务的提出与车联网有关。据捷德(中国)客户方案销售总监王映洲介绍,eSIM业务最早是在车联网得到了规模性的发展和商用,它的技术也在车联网领域得到了检验,但为什么是车联网呢?

首先,车联网对通信的要求实际上是安全性的需求,嵌入式的卡在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当车发生事故的时候,在车主无法进行操作的情况下,车主要跟后台主动进行通信,那么eSIM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传统插拔卡显然不能够在发生碰撞后能够确保这个业务的正常的这种使用。

其次,车辆的进出口的跨境,它需要码号管理的服务。从车企的角度来讲,eSIM的成本无关紧要,他们更看重由eSIM带来的流程简化和便利性提升,降低物料管理、人力投入和操作流程的繁琐程度。

这些因素导致了很多车商是最先使用eSIM的M2M的这种服务,也就是说使用贴片卡并且进行码号管理服务。

eSIM在产业物联网的应用

产业物联网包含智慧城市、智能农业、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行业。由于不同行业差异化较大,连接管理的需求错综复杂,管理维度和管理难度似乎都在与日俱增。

比如越来越多的全国性工业企业、建设企业,给员工佩戴智能手环,以便监测空气质量、心率、位置等关键变量,保障员工在恶劣条件下的健康和安全。eSIM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为数万设备同时擦写SIM卡,既简化了管理,又提升了智能手环的实用性和员工满意度。

智慧物流也是eSIM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跨越不同城市乃至国家的物流车队,大多配备了采集各类数据的传感器,每天采集大量的遥测数据,其完整性和流通性非常关键。eSIM不仅降低漫游费用,而且让数据不会因为信号不佳或者更换SIM卡而产生中断。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维护、长连接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显现。

eSIM卡在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物联网的应用

消费物联网是eSIM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包括各种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无人机、医疗健康设备、追踪定位器等,都是eSIM的重要应用载体。

 

随着可穿戴等设备的普及,通信和联网也在成为这些智能硬件的一项标配功能。显然,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空间要珍贵的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据了解,去年3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宣布了期待已久的嵌入式SIM卡(eSIM)远程配置的规范。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代表着首个GSMA标准化版本的可重复编程eSIM标准,这一标准可用于消费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健身设备和平板电脑。

目前,三星的Gear S2、S3,华为的HUAWEI Watch 2,都有eSIM卡版,但是目前国内的运营商还不支持。

国内运营商的布局


面向物联网市场,eSIM卡未来市场前景广阔,包括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智能家居、远程智能抄表、无线移动POS机、定位跟踪等等。有预测称,到2020年,全球将共有1.25亿eSIM连接,总价值约1740亿美元。

目前欧洲主要运营商已经商用eSIM了,美国部分运营商因害怕丢失客户而不欢迎eSIM,甚至合谋阻碍eSIM技术普及,国内进程较为缓慢,目前还在测试商用。目前业内一直认为eSIM应用在物联网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中国联通:率先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

早在2015年中国联通制定了基于eSIM发展消费物联网业务的战略,打造自主开发的eSIM管理平台;2017年初,eSIM平台开通;2017年4月,eSIM独立号码业务上线。

2018年 3月7日,中国联通宣布,正式在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6座城市率先启动“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的办理。

4月26日,在“中国联通2018年合作伙伴大会暨通信信息终端交易会”上,中国联通携手高通、阿里、科大讯飞等产业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eSIM产业合作联盟。

据了解,未来中国联通将依靠在eSIM领域所形成的业务以及平台两大优势持续开发,进一步聚焦技术、平台、产品、服务四大层面和产业链进行深度合作。

中国移动: 推出国内首款eSIM芯片

2018年5月25日,中移物联正式推出智能物联China Mobile Inside计划,同时发布国内首款eSIM芯片,提供“芯片+eSIM+连接服务”。

上个月,中国移动于推出了 2mm*2mm最小尺寸的eSIM C2*2,并进行试商用。此前,中国移动已推出了自主研发的2G eSIM芯片C216B和2G+GPS eSIM C217G,支持OTA和连接OneNET,聚焦不同市场定位。

6月1日,中国移动宣布“一号双终端”业务将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正式启动。用户通过一号双终端业务,可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共享同一个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无论主叫或是被叫对外均呈现同一号码,轻松享受“沟通抬腕可达”的自由体验。

据悉,目前仅有 HUAWEI WATCH 2 Pro/保时捷/ 2018 三款 eSIM 版智能手表首批支持中国移动一号双终端业务,后续苹果等其他品牌可穿戴设备也将支持。

中国电信:物联网领域的eSIM平台建设已完成

2016年,中国电信方面表态现阶段反对手机eSIM,积极跟进国际国内标准,推动监管政策制定,组织开展安全评估。

但中国电信支持物联网eSIM,2016年发布了物联网eSIM规范,目前在物联网领域的eSIM平台建设也已经完成。之前预计2017年试点可穿戴eSIM,将进行手表类可穿戴业务试点,制定消费电子eSIM规范。

2018年5月25日,用户已可在中国电信手机营业厅申请eSIM通讯服务。

目前用户可在中国电信手机营业厅申请eSIM通讯服务:若用户确认自己的设备具备eSIM能力并已通过蓝牙与手机设备连接,在申请页面点击“立即开通”即可为相应设备选择独立号码开通中国电信eSIM通讯服务,这项服务包括独立语音、短信、流量套餐等。

当然,运营商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首先就是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预置的证书如何统一、号码与运营商的对接由谁来把控、空中下载过程中如何来保证信息安全等问题。

 

下游制造商的eSIM布局


华为/三星/谷歌/苹果等终端制造商:已应用eSIM技术到终端

2015年,三星、LG、微软、华为等制造商与网络运营商达成一致,同意建立一套行业标准,为eSIM扫清道路,正因如此,三星在2016年才会推出eSIM智能手表。后来苹果参与进来,让更多人认识了Soft SIM卡,它将eSIM放进手表,让更多人使用。

三星:三星是最早将eSIM技术应用到自己终端的企业,2016年9月三星推出的新一代智能手表Gear S3,Gear S3搭载的Exynos 7270处理器集成LTE基带,让手表具备eSIM卡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将SIM卡绑定在了设备的处理器芯片上,让用户无需插入SIM卡就可拨打电话或发送信息,同时也让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

苹果:2014年在其iPad Air2产品上使用了自己推出了Soft SIM解决方案,被运营商抵制。2017年内置eSIM 技术的Apple Watch 3以出货量 390 万将进入大众的视野。

华为:2018年4月春季发布会上,华为除了带来了国行版华为 P20 系列,还更新了旗下的智能手表产品线,推出了内置eSIM 技术的 HUAWEI Watch 2,可作为独立终端打电话及上网。业务试点范围包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郑州、长沙和武汉七个城市。

谷歌:2017年9月,谷歌推出新智能手机Pixel 2和Pixel 2 XL,其中Pixel 2用到了eSIM技术。虽然运营商在标准方面“点了头”,不过并非所有运营商都已经部署。因为支持的移动网络很有限,Pilxe 2仍然配有nano-SIM卡托。

ARM:拥有eSIM技术优势

据外媒报道,2017年8月,ARM以1170万英镑的价格全资收购物联网安全公司Simulity Labs。Simulity Labs致力于SIM/eSIM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以及用于SIM卡及eSIM相关服务器系统,让物联网设备能够安全地接入网络。

在加入ARM之后,Simulity Labs的业务模式将转变为以软件授权为主,再利用其原有的eSIM技术进军物联网市场。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在收购ARM之后曾表示,20年内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1万亿台。这些设备都需要通信互联,而当前基于运营商蜂窝网络的物联网连接占比仅5%至8%。

 

总结

毫无疑问,eSIM会直接革了运营商的命。运营商的商业模式是以SIM卡为中心的,它将用户固定在其计费系统中,而eSIM甚至可以让用户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便可随便选择运营商,资费套餐。目前eSIM对产业链中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影响也已经开始显现,这也是eSIM迟迟没有得到推广普及的原因。运营商作为物联网连接服务的核心供应商,也是eSIM商用后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

然而物联网产业爆发,智能终端需求强烈,三大运营商的态度也已明确。为抢占先发优势,三家必大力发展国内eSIM卡业务的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支持eSIM功能。

 

 

赞(0) 打赏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